杨楠简介
1987年 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
1988年 工作于建设部北京建筑设计事务所
1991年 工作于德国慕尼黑PETER LANZ ARCHITECTS建筑师事务所
1995年 毕业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硕士)
1996年 工作于加拿大BRYDEN MARTEL ARCHITECTS建筑师事务所
1999-今 方略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原 九三建筑设计研究院)
作品和荣誉
·1987年获联合国人居中心、教科文组织世界大学生设计竞赛“CINTUS-Ⅰ”“德国奖”
·北京古脊椎博物馆
·德国柏林国家议会大厦及环境规划设计
·德国阿里昂斯计算机公司办公楼群及规划
·北京《长安新城》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上海《公园3000》生态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北京《北京印象》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北京《朝外MEN》国际公寓规划设计
提问:大概10年前您回国执业,到现在,您对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杨楠:这个题目非常大,我觉得用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但是从我个人的角度看,首先应该肯定发展,过去10年我们和国外的差距很大,现在这个差距在逐渐缩小。应该说我们缩小了这种差距,我们整体的认识的水平更加接近于真实的建筑,知道什么叫做建筑,什么叫盖房子?而我们也从一个相对比较躁动的心态到达了一个相对理性的心态。
但是一个建筑或者说一个项目不是一个简单的设计问题,设计是其中一个很小的环节,它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它是所有因素的叠加。建筑师在整个项目过程当中占很小的比重,虽然最后可以把我们的工作夸大成为艺术性的创作,变得似乎至高无上,这是一种荣誉。其实并非如此,很多东西是条件的限制,建筑师只能是在一个条件下发挥作用,超越它肯定不行。
提问:尽管说建筑设计在逐年进步,建筑师也在加倍地努力,但还是有一个感觉:现在好像很重要的一些项目,还是被一些国外著名的设计师把持着。
杨楠:这是正常的。从单纯的设计水平来说,我相信他们的总体水平比我们要高,因为在社会状态方面来说,他们的设计行业相对比较完善。
提问:我们中国每年有这么多项目建成,您觉得这个数量和质量是成正比的吗?
杨楠:我觉得不成正比,俗话萝卜快了不洗泥。这么大的量,从开发阶段开始,到最后的落成,各个环节都在改,各个环节都超出了事物的正常规律往前跑,最后的结果可以想象。我们在用一个非常规的办法做事,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但是在目前的大量需求阶段,恐怕还需要这样,等这个需求渐渐平衡的时候,可能量会下来,质量就能控制的好。
提问:如果抛开现实来说,您理想中的建筑师设计行业是什么样的?
杨楠:建筑可以分成不同类型的,首先我认为没有必要把任何一个东西都做成创意的精品。我认为建筑还是给人们用的房子,有实际功能,就像买手机一样能打电话才有其他的附加功能,你说打不了电话,可以玩一大堆游戏,好像就偏了。我觉得绝大部分建筑首先满足基本的功能,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允许一部分创意,要说都要有创意这个事可能也比较麻烦。
提问:建筑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东西,但是它也受制于各种各样的条件。《中华建筑报》和中国建筑新闻网以及建筑师联盟正在做一项活动--2010最建筑建筑评议,请一线的建筑师对2010年的建筑、方案和事件作评议,可以在“最”字后面填加任何词,可以没有任何限制地表达对建筑的看法。利也好,弊也罢,这也正好反映了建筑设计行业所处环境的复杂。作为建筑师,您怎么看待这种活动?
杨楠:支持这种活动。首先这个活动从建筑师本身的创作角度来说,肯定是繁荣建筑创作。另外从提高整体的建筑素质来说,是有好处的,至少让人们不要生活在麻木的世界里,他有感觉有感触,这很重要。如果说你看什么东西都无所谓,没有任何话题,那这个社会变得比较危险了。让大家看到身边发生的事情,是好是坏咱们单说,但是知道在发生什么事情,这个是我理解的最重要的一点。
人们从各个角度看建筑,之所以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结果,肯定是观察的角度不一样。角度不一样,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来。
这么多年我看这些东西相对比较平和了,我觉得没有什么特别好、特别不好,你是从哪个角度来评判它,一定有自己的道理,有原因。建筑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可能是出于建筑师的一些想法,也有可能是出于这个项目本身遇到的问题。
我记得上次我们在谈论我们公司出的《随机的方略》,那本书的重点就在这:我们不是说项目最后能用一些简单的照片,告诉大家一个最后的结果,更多的是想告诉大家结果后面发生的故事--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如果说后面的剧情不一样,很有可能结果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我相信现在的建筑都是这样。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虽然我有幸被选为评委,但是当我评判的时候,我要能够最客观地去看、探讨。存在有存在必然性,只有各个方面都看到了,评价建筑的时候更客观,我想这可能会提高整个社会对建筑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