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将南方丰饶的物产带到北方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沿线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大运河与通州城,在北京的建城和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历史上曾有“大运河上漂来的北京城”这一说法,反映了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营城智慧。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坐落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距京杭大运河约800米,总建筑面积9.97万平方米,是一座特大型综合类博物馆,与邻近的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并称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
从北京向东望去,大运河南岸的城市绿心分外醒目,三大文化建筑在城市绿心宜人的绿色背景下,围绕建设中的地铁换乘站呈C形半包围布局,随地势起伏铺展开来。博物馆位于三大建筑的最南端,又名“运河之舟”。
△左:共享大厅 △右:展陈大厅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筑规划是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法国AREP设计集团联合设计,金螳螂负责北侧共享大厅精装修施工。
一馆分南北,北侧的共享大厅犹如巨船,坚实厚重,谦逊质朴,具备礼仪活动、文化体验、公共服务、社会教育、影片放映等灵活开放功能。
南侧的展陈大楼形似巨帆,高高扬起,造型舒展,以展览陈列、文物收藏、科研办公等功能为主。
©佰墨建筑摄影
展陈大楼塑造出“桅杆+风帆”造型,透光、灵动的银白色金属拉伸网与木质舱体突出“船与帆”的寓意;建筑外墙斑驳自然的深灰色石材表现“城”的概念。
©李季
景观水系在共享大厅与展陈大楼之间穿流而过,形成一条长约270米、宽约20米的休闲水街,它既是永不落幕的室外展场,又可在闭馆后成为向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
©佰墨建筑摄影
建筑外立面材质以石材、木材等天然材料和通透的玻璃幕墙为主,既融合于环境,又便于观赏,还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首都博物馆的材料语言。
水街上方,一条晶莹剔透的空中连廊将两座建筑连接起来,空间更加灵活自由。
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室内空间处处展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榆木质感的暖色纹理与深沉的石材质感相互映衬,辅以仿铜材料的修饰,传达出博物馆特有的厚重感。
共享大厅首层大堂内,细密木格栅包裹的一榀榀三角形变截面鱼腹式桁架如同一艘艘小船,“船舱”内的灯光如同点点渔火,形成“万舟骈集”的动人景象。
“城”的概念,则借由轻微色差的深灰色斑驳石墙传达而出,配合水纹大理石地面,共同体现出“运河上漂来的北京城”主题;尤其局部铜饰面选择云雷纹作为底面暗纹,在丰富空间语言的同时也为观众共享大厅增添一份庄严的氛围。
室内空间延续帆船与河城的概念,深灰色大理石地面、石刻图案、铜辅首等元素语言诠释北京街巷、户院的历史记忆。
贵宾厅区域空间融合传统工艺、国画、北京建筑文化等元素,严谨而优雅,沉稳而华贵。
格局方正,雍容典雅,馆藏明清国宝级画作、黄杨木雕复刻屏风,呈现极致中国文化之美。
报告厅、影院融合北京四合院方正格局,用现代简洁的建筑语言诠释历史与未来。
△文创空间
△餐厅
△咖啡厅
在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引领下,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也特别重视绿色生态技术的应用,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金螳螂团队在施工全周期践行绿色、节能施工理念,运用数字化BIM技术,样板先行等理念,优化工艺,规避缺陷,降低损耗。
在BIM整体模型中,对各个材料、部件的各项性能、参数进行分析,并进行准确的比例计算,协助施工,节约成本,有效地保障空间的安全与品质!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已于2023年12月向公众开放,将与首都博物馆一东一西配合诠释好“都”与“城”的关系。首都博物馆以“都”为核心,聚焦北京建都史;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则以“城”为核心,将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脉络与大运河文化有机结合,向世界讲好大运河故事、北京故事。
二十年前金螳螂参与首都博物馆的建设,二十年后再次参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的建设施工,跨越二十年的对话,传递信任。
△ 从首都博物馆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
金螳螂感恩首都博物馆与合作伙伴的信任,未来,金螳螂秉承匠心之道,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佰墨建筑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