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市南城区中心广场的中轴线南端,一座巨大的“飞行器”坐落于此,建筑物体中间的“东莞青少年活动中心”几个红色大字,显得格外瞩目,整栋大楼与远处的东莞市政府遥遥相望,与中心广场连成一片,见证着整座城市历史性的时代变迁。
17年前,中建五局不二幕墙(以下简称:中建不二)人便在这里,用匠心建造出青少年的成长摇篮,为他们的梦想插上了展翅高飞的双翼。
珠三角地区首个公投项目
2004年6月,面对东莞市政府的第二次招标,七家参建单位“同台竞争”,其中不乏行业顶尖幕墙单位的“身影”。
最终,中建不二凭借过硬的实力与品牌影响力脱颖而出,成功中标东莞青少年活动中心,拿下了珠三角地区的首个公投项目。
“成功中标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意味着中建不二在东莞区域的品牌力量已经逐渐打响!”时任东莞分公司营销经理、投标代理人涂战红回忆道。
20世纪90年代,点式幕墙成为当时建筑外装饰的新产品、玻璃幕墙领域的新工艺。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国家对行业规范的逐步完善,直至2003年,点式幕墙才逐渐被大量使用。
而拥有6000多平方米点式幕墙的东莞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为当时中建不二体量最大的点式玻璃幕墙工程。
项目由一座金字塔形群楼与两座鸟翼形倒侧三角形塔楼组成, 造型新颖且复杂,给项目部带来相当高的技术难度。
2004年6月28日,项目部正式进场。毫无疑问,摆在项目部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敢于挑战、迎难而上,是当时所有中建不二人的精神所在,那时候,项目越有挑战大家越有干劲!”说到挑战二字,时任项目经理王旭的分贝增加了几分。
首个自平衡拉索点支式幕墙工程
值得一提地是,中建不二首个自平衡拉索点支式玻璃幕墙工程的故事,便是从这里开始……
对于项目部来说,这几乎算得上是一个空白的领域,既没有太多的技术积累,更没有类似的施工经验,可以说是完完全全从零开始。
项目部迈出的第一步,就是逮住一切机会不停地学习与借鉴!
深化设计前,项目部必须对各种材料部件、配套设计、结构连接方式等有充分的了解。
前期所有工作的落实,每一项都必须找到近6家的分包商与材料商进行反复探讨,往往这些时候,就是项目部了解施工技术的最佳时机,通过与不同分包商进行技术交流,最终制定出属于项目部自己的施工方案。
项目部决定采用双台汽车起重机配合就位,对自平衡拉索结构进行吊装。
现场需要确保直径为351mm的钢柱与两侧18mm至20mm的钢索均处于平衡状态后,才能从上往下安装大约210公斤,尺寸为1400*2000mm的玻璃。由于安装的角度为内向倒75度,因此,现场必须采用满堂脚手架的施工措施,8名工人同时施工。
然而,要确保自平衡结构不发生变形,可不是一件轻巧的事。
在施工现场,工人们在对钢索进行多次张拉的同时,反复观察测力仪,直到预应力达到要求,保证钢索处于紧绷状态后,方可安装驳接爪,开始安装玻璃。
在这之后,还要再对拉索进行多达十次的张拉,确保平衡后,才算是圆满完成一道工序。
对于业主来说,当时的中建不二,看起来“并不靠谱”。
为了消除业主的顾虑,进场后不久,项目部便花了1500元将总包的两间办公室租了下来,马不停蹄地开始CI的布置,标记着中建不二的各种蓝色展板,一整排挂满了办公室,一时间成为施工现场的一道风景线。
除此之外,项目部还制定了统一服装,施工现场上,一派精气神十足的景象。
一番功夫下来,中建不二成为业主眼中有希望、有活力的团队。
“认号不认人”是当时项目严格控制工人进场的重要举措。
工人们一进项目,需要进行全面登记,每一位工人的安全帽都有专属的编号,一旦发现安全违规问题,一律按号处理。
而安全早会的形式,也首次出现在项目上,主要涉及当天任务安排,安全与质量三大方面的内容,如此一来,严格把控了项目安全关与质量关。
当时,业主竖起大拇指的场景,频频出现在项目现场。
五指攥成一个拳头
“项目做得好不好,讲究的是团体作战,所以管理项目团队,最关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谈及项目团队管理时,王旭坚定地说道。
项目上一旦某个岗位犯了错,项目成员们便会及时相互沟通,共同解决问题,将出错率降到最低,避免出现“推卸责任”的现象。
“五个手指头拧在一起才是一个拳头,才有战斗力。”王旭接着说道:“过程中允许犯错,但不允许犯同样的错。”
在王旭眼里,口头上的反复灌输比文字宣贯来得更有效果,积极引导与沟通,是团结项目的关键所在。
这一份“啰嗦”,让项目成员拧成了一股绳。
项目成员平均年龄较为年轻,除了讲究团队精神以外,更为重要是成员之间的“干事激情”。
“当时大家很有活力,方向也很明确,就是立足自身岗位,把项目做好。”时任资料员的蓝彦杰指了指团队的合影笑着说道。
据王旭回忆,在施工现场,总能看到廖晓松拿着本子一一记录下与工人们学到的关于项目技术知识的身影。“有经验的工人也是我们的老师,不耻下问是一个技术负责人成长过程中所要具备的素质。”廖晓松回忆道。
年轻,对于项目来说,意味着无限的可能。
对此,王旭曾自嘲自己的管理模式为“放养式”。“不要试图捆住成员们的手脚,要放心大胆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否则,他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无法超越。”
在助力东莞市青少年展翅高飞的同时,廖晓松、蓝彦杰、肖宏、黄征、唐新军、肖潇、熊绍科等项目管理人员也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
东莞青少年活动中心是中建不二人为孩子们插上梦想双翼的起点,在那之后,直至17年后的今天,由中建不二所承建的驻马店青少年宫、富阳中学等一大批民生工程,不断地为莘莘学子点燃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