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在嘉宾的分享当中我们看到,他除了经验很丰富,也主持了很多不同的大型项目,也分享到如何利用我们ArchiCAD提高效率,因为有强大的功效,可以展示最好的设计给我们的客户。当然了,在设计BIM的同时也要非常注意客户的体验,今天我们非常开心邀请到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BIM设计研究中心总监张磊先生为我们说明一下,有请张先生现在到台上,有请。
在准备的同时,我也简单介绍一下张先生,张先生加入公司已经有12年了,他其中非常专注BIM的设计,还有团队的管理已经有6年的经验,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治理,也是有非常丰富的BIM技术经验还有管理经验,我相信他的分享会让各位更了解到在设计BIM的同时怎么注意客户的体验,怎么把最好的产品、最好的体验提供给客户呢,现在我把时间交给张先生,有请。
张磊演讲
张磊:各位大家下午好,非常关心能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在BIM这一块应用上的一个内容,当然我们绝大部分的项目都是借助于ArchiCAD这个BIM的平台,这个软件来实现的我们的内容。先允许我简单介绍一下基准方中,我们是一家发展于成都的民营企业,现在大概有3千人的规模,在全国有12个分支公司。我们BIM的团队叫BIM设计研究中心,于2011年成立。我们的目标是致力于成为中国领先,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一个典型的综合设计企业。我们的BIM也是要发展成全国一流,始终处于领先的团队,要成为公司集团的一个核心竞争力。我们BIM发展的历程,差不多从2011年组建,2012年我们形成了第一套的BIM设计标准,在2015年整合了我们的结构、机电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团队,在2016年作为我们其它一届开发商的研发团队,然后参与了他们的研发,我们发展的理念是回归于设计,提升于体检,聚焦客户需求,以Open BIM及P-BIM的思路的一个全流程全专业,精细化参数化的一个BIM设计,我们也获得了很多荣誉。这些是我们前后做的公司的一些项目,后面这些就是BIM完成的一些项目:2013年的重庆万象城。现在成都的麓湖生态城C6-1。然后(壁山岛),这个也是现在成都最高端的一个别墅项目。麓湖生态城C2-2组团。西藏林芝的一个酒店。万科理想城,这个是在我们基于ArchiCAD这种快建项目,就是住在项目上的应用,后面的案例也会讲到它。阳光100。528艺术村。资阳的亚族公馆。瑞生的望乡橡树林。另外就是一些精装修的应用。另外就是我们公司办公楼的一个装修,当时采用的就是ArchiCAD,从设计到成本一体化应用的过程。这是巴腾的一个小学。
回到正题,因为今天我讲的这个前半部分技术性更弱一些,主要还是思考我们怎么样去用BIM,我们应该怎么用。从这么几个方面,第一个是BIM的发展报告,这个实际上也是我们总结下来以后,公司的整体应用,也是我们钟总提出的,就是BIM的学习应用应顺应趋势,抓住主流,创新特色,全国领先。我觉得这个应该是适用于各大设计企业和BIM的应用。在顺应趋势上,我们认为就是要形成一个全专业的BIM团队,我们是利用BIM技术委员会统筹整个集团的BIM发展。另外就是抓住主流,通过ArchiCAD、Revit等各种软件的一个尝试应用,互相优劣的一个选择。另外就是在创新特色上,就是要设计BIM应用一体化的研发,最后形成模式领先的一个方式。我们是形成了很多的这种标准模板,流程的一些标准,技术的一些标准,另外就是形成了一个指导我们怎么样用BIM进行设计的一个项目指导书。同时,在集团里面有一个集团的标准和分公司自己标准的搭接处理的描述。因为我们建立的标准体系,除了我们的ArchiCAD,Revit也是在同步地进展。这是我们为了我们设计院BIM的发展,给出了一个能力评定的模式,就是怎么样来约束我们集团里面其它分支公司的BIM发展。
另外,我们把BIM分成了两类,一个是BIM设计一体化,一个是BIM咨询。我们认为一个是设计师的BIM,另外一个是建模师的BIM。我们作为设计院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我们应该要聚焦、拓展,都需要去做两个不同的板块,需要有不同的团队或者不同类别的公司都去专注,去开拓。
第二个就是讲讲我们在做的很多市场化的客户,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需求,就是对这种BIM的市场需求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从政策上,各种各样的BIM行业文件,BIM标准的发布,感觉就是BIM的春天到了,但确实现在感受它是到了。这里面的核心就是在2016-2020发展纲要里面提出了加快BIM普及应用,实现勘察设计技术升级,这个非常重要,它实现的是一个技术换代、技术升级,也就是说,想要的一个东西是流程的替代,而不是说我们加入了一个什么样的工具,或者说我们要改变什么其它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只替代传统的二维,把原有的这种模式、这种流程给它颠覆掉。但是,存在的一个问题,虽然BIM推广的力度大,但是它的针对性比较强,我们有些地方的标准它对一些要用BIM项目,BIM报件的,可能针对一些政府类项目,而设计院,像我们民营企业的话,政府类的项目相对较少,所以说它能给我们的一个力度就不够。还有就是它的标准指导性不强,它的收费,比如投入的产出等等都不太明晰。
市场上的话我们就分成了这么几个。在我们市场客户的话,他就是以他的需求为主的,就是我们的决策者他需要的是什么?他是要一个BIM来改变他的开发流程,这里要做到一个是成本要透明,进度可控,质量可控,这是他们的一个核心诉求。接下来就是我们的设计部,那跟我们接触最多的一个直接客户,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是设计的全流程,需要设计的创意,怎么样借助BIM能够提高他的设计创意、设计的延续、信息的传递。然后成本部它要求的就是数据透明、便捷审批、及时的一个成本化管理。工程部也有它各自不同的要求,比如它的信息的传递、协调、控制等等。营销也有它营销的一些需求,怎么样把它营销出去的东西介绍给他的客户的内容要准确,包括一些样板间,一些VR,一些沙盘的体验等等。包括还有物业,以及一些下游的工程总包、分包、监理等等,他们的这个需求列到一起的话,感觉就是什么都要达成,我们的BIM就是无所不能,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而现实是什么情况?虽然我们的BIM非常强大,非常厉害,只要愿意花时间,很多你都能达成。但是在实际操作学习面过程中,你有时间的限制,你有人力资源的限制。现实是什么?设计院现在的BIM能力,包括现阶段软件的BIM能力,正如我们都在谈我们基于Open BIM,但是基于Open BIM的这种数据的转换现在还达不到它原生软件,就是比如说我一家的软件好,所以它还是需要有一个过程去磨合。包括设计院任务的一些范畴,设计院可能因为BIM做了太多非设计范围的一些事情,做了更多的工作,现阶段就有非常多的这种局限性和我们无所不能的这种需求产生了矛盾,它是不匹配的。这个不匹配带来的就是我们给客户合作,做这种项目,最后发现并不是说你用了BIM以后客户的满意度就一定提升了,或者说就一定满足了他的需求。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客户的核心需求还是一个品质保证,加上他的体验,怎么样让他感受到BIM,让他融入其中,这个是非常关键的,这也是ArchiCAD给我们带来的最好的一种体验,这个是在其它的BIM平台里面所不能有的。
这个是流程的讲解,也是我们一直在跟客户推的这块,就是从设计BIM,到成本BIM,到工程BIM,再到运维的一个BIM,要把它每一个板块怎么样区分得更开一些,让我们的工作更专注一些,让我们的设计做得更好一些,让我们设计BIM采用刚刚说的各个阶段的一个移交,模型的一个移交、深化,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最后达成我们BIM设计的一个总承包,也就是EPC,设计总包,最后再到EPC这种模式,我认为是我们BIM未来发展整合资源一个非常好的方向。
BIM发展我们的应对就是要回归于设计,这个就是对于我们,特别是我们内地的设计企业来说,有些时候过于浮躁,包括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可能跟甲方夸下海口,我的BIM能做成什么样,但实际上你虽然很努力,花了很多的成本和心血,但是你还是没有达到他的期许,所以说我们怎么样沉下心来,把我们的BIM带入到设计,让BIM去进行设计,让BIM去提高我们的设计,然后来达成我们的一个目的,就是需要我们在设计上、创意上、连续性上、质量上、服务上进行提升,通过这些提升都需要我们企业的一个经验积累、标准持续研发和更新。
当然,另外一方面,怎么样让客户认可我们,认可我们的BIM能够推出去,并且能够得到更好的议价,大家都能挣到更多的钱,那就是要把我们的体验感做出来,也就是说要让客户参与到我们的BIM里面来,要让他有参与感。平台要能够对接上,包括我们现在用的BIMX、VR都给了我们非常好的一些工具,让我们实现这个目的。
另外就是介绍一下我们项目的案例。为什么要说这个呢?这个是万达的一个项目的案例,用的是Revit平台,但是它采用的模式是施工图做完之后,再进行一次(翻模),然后达到它的管理目的,它就完全是一个BIM咨询,没有起到任何设计的作用,这不是我们所推荐的,但是它在管理上又是比较严谨的,也走到了前面,也是我们未来发展要借鉴的一个内容。
这个动画我就略过了。
这种是它建模的一些流程,特别地复杂,完全是工程师思维,并不像我们ArchiCAD一样为建筑师而生的,它是建筑设计的一个软件,或者说是一个操作的流程。
我们在应用前期的话,在方案上我们也做了一些简单的应用,但是比起前面梁黄顾,还有华南理工这边,在方案应用上我们可能差得还是比较多一些。我们主要是针对一些快速的表现,制定的一些面积统计工具,来达成怎么样让我们的设计更高效。
另外一个就是固化的一个,在户型设计上一些模板的设置,让它快速地得到我们的平面图,甚至于我们的彩图、模型等等,包括借助SU的一些结合,得到快速渲染的效果。
接下来请允许我介绍我们的一个同事,他叫(秦世贵)给我们介绍一下理想层项目上的一个应用,是基于ArchiCAD的在我们标准的住宅项目上的一个应用,怎么样让我们的流程更顺利,让我们的效率更高,能满足客户的种种需求。
秦世贵:大家下午好。我接下来主要是从一个具体的项目案例来跟大家介绍一下ArchiCAD在某项目里的应用。
这是一个具体的项目,这个项目我们是在方案完成之后就开始设计。当然,这个项目的整个地块是比较大的,但是我们这一次,就是我们本期设计的主要是AD块,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AD块,总共是25万平米的项目,有25万平米的住宅,有1万平米的商业。这个项目里面,大家在国内做设计的都知道,对于我们来说最主要的可能是客户的时间需求。我们在做BIM项目的时候,我们大家都绕不开一个难点,就是怎么样利用BIM这个软件的同时能够满足甲方不同的需求。
我们拿到这个项目方案资料之后,是要我们三天就要出这样的一个基础图,十天就要出一个全地下的基础图。再往后的话,比如说我们22天就要把这个方案的报价施工图完成,一个月就要把施工图完成。在这样的一个快速时间里,如何在坚持我们BIM设计的前提下完成客户的一个时间需求,这是我们要探索的。
庄子曾经说过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那么我觉得对于我们设计师来说,对于有追求的设计师来说,我们的时间效率和我们BIM永远是两个不那么容易兼得的方面,我们既在保证客户时间周期的前提下,又要保证BIM的精度,又要保证BIM的追求,这是我们很难兼得的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我主要是分享一下我们通过自己的一些探索,应该说是不同方面的探索,如何来满足我们这两个方面的兼得。
主要是分四大探索,第一个就是,我们通过分析客户在不同时间阶段的不同需求,把我们这个需求分散开来,通过控制我们的建设成果来满足客户的需求。第二个是我们对文件构架做一定的优化。第三个就是对模型这样的(面数)做一个控制。第四个就是数据版本的控制。
这部分是,第一个是我们在分析客户不同的时间需求,从项目的一个时间阶段来看的话,我们是希望把出图的和我们的模型文件分开。在我们设计的周期里,一般来说,我们在短短三天的周期里面,我们做出的这个模型很难满足我们后期业务完成的BIM模型,包含我们说可以作为一个全部数据的BIM模型。所以说我们现在是把我们的设计分开来,我们在前面的节点里面主要从出土的角度来满足,比如满足政府的这种报件,满足现场需求,满足基础图等等这些图纸。后期的话我们再分为这样一个模型文件,这样的一个模型文件,我们就会有完整的楼层,有拓展的数据。其实我们在分析一个建筑的时候,我们知道,就是说我们的文件构架对我们这个成体的效率是有个本质影响的。那么我们基准方中在应用AC的话,应该说我们是从2011年开始应用的,在历年的应用里面,我们在文件构架里面做了一些不同的分析。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在第一阶段是会做一个单个链接,这是最原始的阶段。在还没有应用BIM服务器之前,我们在AC里面会在同一个文件里面做不同的链接,比如标准层我们一般来说是放在负的楼层,我们的建筑可能是有负二层,但是我们在AC文件里面建了比如说负十层、负二十层,那么这些楼层主要是用来我们做标准链接文件,做标准层,那么我们上面的完整楼层是通过链接标准层来达到的。那这样的话,单个文件的操作,当然灵活性比较好,就是在一个文件里面操作,也比较上手。但是因为这个文件数据会很大,所以它链接的这种效率会很低。
第二个方式,我们是把我们这些细节文件都放在我们这个服务器上,就是在我们公司有一个单独的服务器文件。我们把这些子文件放在服务器上,这样的话每个文件之间的链接。比如说第二张图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户型的典型链接,把不同的户型拼接成我们这样的一个标准层,那么标准层再拼接成这样的栋型,这样的话文件会比较小,轻量化会比较好,但是文件会非常多,管理很混乱。在基于这样的两个方式下,我们会在后面做一个变革,相当于我们把这些乱的文件打个包,把不同户型的文件放在一个文件里面,那么这样的话我们操作管理的文件会比较少。我们那些杂乱的信息放在楼层里面来解决,相当于我每个户型有个主文件,那么户型之间的链接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楼层来解决。
在总结以往这些经历的时候,我们现在又探索了一个新模式,这种模式应该叫合并组文件。以前我们每个AC文件就是一个楼栋,那么现在我们把很多相同的楼栋放在一个文件里面来出图。我们可以在右边这个服务器文件列表里面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就是说我们会把这个项目里面拆分成几个类型的文件,比如说是根据户型,或者是根据我们核心的布局来分文件。比如说我项目里面可能有10个子项,但是我只需要做几个不同类型的文件就可以了。这是我们来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所以说,在这个文件里面,我们会在一个标准的文件里面,把我们所有的子项都放在里面,同一个文件链接这样的效率会非常高,这样的话,我同一批文件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出图。
第二个就是在模型面数的控制里面我们会做一个探索。其实对于一个文件来说它可能有25层,但是它里面真正需要出图的可能就只有一些标准楼层,比如一些5层、9层那么一些标准楼层。其实我们在出图的时候,标准楼层的这些文件它只需要出一次图纸,那么它在里面其实是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模型的面数,但是它对出图的帮助应该不多。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把这个文件,就直接把中间的所有层砍掉,我们就拼一个相当于假的建筑,通过这样来节约我们的文件,就是说,我们只拼接我们需要出图的文件。这样的话,就是说完整的25层就很卡,那么如果中间把它剪掉可能会,但其实并不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可能解决部分问题。
那么为了解决这些模型面数比较大的话,我们还做了其它的研发,比如说我们自定义一些门窗,自定义一些楼梯,这样的话我们会把原来ArchiCAD里面设置了很复杂的一些参数会把它去掉,然后我们自定义了一些只需要我们表达的参数,这样的话我们自定义的这些参数来替换系统的属性,会让模型的面数更少,这样的话文件相对会比较轻量化一点。
另外一个就是说,通过不同版本的这种数据管理,放在同一个文件里面,能满足客户在不同时期对文件的需求。在国内做设计的我们会满足政府这种规划版,还有就是所谓的报件版,还有我们最终用来修的一个实施版。那么我们把所有的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里面,通过不同的设置来管理文件,就可以方便地在不同阶段来出图。
当然,还有利用翻译过滤器能够达到我们在改造前,就是我们所谓改造前改造后的一个管理。
我想说的是,通过这样的一个项目,我们能够通过我们的四大类探索,在满足客户需求的情况下能坚持BIM的一个应用,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