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古建分公司经理刘海东
12年前的一天,刘海东怀着忐忑的心情,在做职业规划时“向后看齐”,从现代建筑穿越到了古建领域,并越做越有信心,越做越有乐趣。如今,对古建情有独钟的刘海东,已成为国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国都集团)古建分公司的负责人,担负着国都集团在古建领域竖起一面旗帜的重任。
前路不明向后看
“70后”的刘海东是河北涿州人,念中学时就对建筑十分感兴趣。1997年考大学时,他如愿以偿地考取了工民建专业。3年间,刘海东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建筑的课程,并且成绩优异。在工地实习时,晒得最黑的学生就是他。
大学毕业后,刘海东被分配到北京的一家国有企业做土建工程。刚到工地时,他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学。最早接触的北京市交通管理局车务科住宅工程至今让他记忆犹新,那时他心气比较高,夜里还在现场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凝固了,他还不愿意睡觉,继续在现场做放线工作。在这项工程中,刘海东多了一个爱好,就是背诵施工图纸上的数据。把数据记在心,到了现场就能用,这让刘海东很有成就感。
后来,这家国企发展遇挫,方向不明朗,弄得人心涣散。2000年,刘海东萌生去意。正好这时有一位朋友在做古建工程,邀他加盟,刘海东虽然觉得自己有现代建筑的施工经验,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他都对古建知之甚少。于是,他便忐忑地接受了朋友的邀请。这样,他就从现代建筑穿越到了古建领域。
向后看齐也着迷
北京紫竹院公园是刘海东的福地,这些年来,从湖边码头工程到紫竹院北门工程,再到水榭工程,他一直在这里追寻古建园林更高的境界。
前不久,记者在紫竹院公园采访了他。在水榭里,刘海东回顾了自己从事古建事业的风雨历程。从水榭远眺,大湖对岸有一个码头,那里正是刘海东12年前踏进古建领域的第一站。
当年,这个码头刚开始施工时,刘海东还暗自庆幸自己有现代建筑的施工经验。因为码头的基础结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这正是他的强项,但地面以上,让他大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埋头石?不知道。什么是四梁八柱?不知道……一根柱子竟要抹五次灰!“我那时只有学习的份儿,古建的术语和规矩特别多,我记录了厚厚一本。”刘海东回忆起那时的情景顿时眉飞色舞。他说:“入了门后,我就上瘾了,没事就向师傅请教,请他们吃饭,有时聊起古建的话题,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做完这项工程,刘海东说他就喜欢上了古建,而且觉得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也明确了。“最早做现代建筑时也有新鲜感,但古建不一样,更有韵味,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颐和园长廊上的图谱,一个图就是一个故事,让人看到后就想深入了解。”刘海东依着栏杆,手指向大湖,似乎古建文化的奥秘就藏在湖底。
紫竹院公园的水榭工程就有不少亮点,如用现代建筑的材料和工艺做古建的构件,砌筑毛石墙等,但这些亮点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只能感觉到建筑与湖光天色、青竹绿柳等天赐地奉之景浑然一体。就是这种不追求亮点的亮点,让刘海东着迷,在不知不觉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也让他在古建领域渐入佳境。
退步原来是向前
在与刘海东的交谈中,记者觉得有一首古诗颇能解读他的古建人生——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天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刘海东从现代建筑穿越到古建领域十多年来,从中悟得不少为人处世之道。他带领团队在承建古建工程的过程中,不仅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为自己找到了安身立命、修养心性的终南捷径,他的人生观、金钱观,乃至团队建设的理念,都明显受到了古建所蕴含的和合、中庸等传统文化的影响。
2005年,在古建领域崭露头角的刘海东又作出了一个重大的人生抉择——加盟国都建设。这个抉择是在和国都集团(当时是国都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肖忠义认真谈话后作出的。刘海东回忆说:“老肖热衷于古建事业,非常想把这项事业做大做强,他在古建领域既有远见卓识,又有谋求发展的具体布局和详细方案。而且我觉得老肖和别的老总不一样,他平易近人,和蔼谦逊,没有老总的感觉。等和他谈完话,我内心就蹦出三个字:太好了!就这样,我们一拍即合。”
刘海东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一个与人为善、朴实谦逊的人。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记者发现他时不时会和身边走过的人亲切打招呼,并聊上一两句。他对同事也一样,对待他们像亲兄弟。刘海东认为,只有充分信任员工,才能让他们发挥个人价值。
谈及金钱和人生价值,刘海东强调义利并重。聊到这一话题,这位斯文的团队领导者顿时来了兴致,即兴口占一绝:钱是王八蛋,没了咱再赚;若离我这村,再没这个店。说完后,他呵呵笑起来,并补充说老肖也是这种理念。
如今,国都集团正在整合旗下资源和社会资源,着力打造古建领域的“第一航母”——中华古建博物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刘海东说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图片由国都集团陶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