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创新:将细节做到极致
台湾知名学者蒋勋曾经这样评价宋代瓷器的艺术水准:“要做到那么素,雾面,亮都不亮,却很美,没有一点儿花边,没有一点儿火气,完全不表现,这是很难的。”这样的评价如果用在慈宁宫雕塑馆展陈项目的工艺上,可以说也是很恰当的。
经历四百多年岁月洗礼的慈宁宫,给人的印象早已不是那些浮华的修饰词所能形容的,历史的沉淀让这座古建筑更加地沉稳和内敛。同样,慈宁宫雕塑馆展陈项目的工艺不在繁杂而在控制,维业团队将其定位为极简主义风格,即减少不必要的修饰,避免喧宾夺主影响展览主题。
用于展台的“希腊橄榄灰”石材非常符合文物视觉效果的需要
在维业团队看来,极简主义风格的实现需要高品质的材料以及极高的加工工艺作为支撑。然而维业项目部进场后,故宫博物院方面提供的招标图纸都是概念图,只能表达想要达到的效果,对于材料的使用没有具体要求和指导。鉴于这种情况,项目部进场之后首先对图纸进行了全面的深化设计,从视觉效果反向推导材料的选用。
由于留给项目部施工的时间只有不到5个月,项目部为提高工作效率,对各类工艺样板采取同步制作。为了能够完全契合慈宁宫厚重的历史感,项目中所使用的每样材料都要经过反复比较——其中石材展墙选用石材制作了36块样板;用于大佛堂的铝板背景墙前后试做了23块样板;就连展台上小小的文物铭牌都经历从人造石、磷石、特种纸到汉白玉的选材过程。
除了选材上的精挑细选,维业项目部在材料的加工工艺上也毫不马虎。项目部不仅尝试了烤漆、铝板平板打印等常规的加工工艺,为了使每个新式材料出来的感觉与古建氛围完美结合,项目部还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喷砂、做旧,甚至进行人工手绘。而维业团队做好这些细节的目的,不是要和文物去夺目光,而是要尽量“收”,要更加内敛。
在施工过程中,维业团队始终坚持每个产品在所有方面——无论是设计、材质、做工还是每一处细节,都必须是无可挑剔的,纵使一次又一次地改进要搭上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也在所不惜。
慈宁宫正殿入口处的避风阁
例如展厅入口处避风阁使用的钢柱,为了达到院方要求的直角效果,项目部没有使用市场现有型钢,而是采用钢板激光切割后焊接而成。钢材在焊接过程中发生变形是很常见的,而避风阁的钢柱长度达4.2米,确保这么长的钢材不变形,对焊接的方式和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维业项目部通过对常规焊接方式缺点的分析,采取了前期固定、分段焊接、整体均匀受热的焊接工艺,成功地将钢柱的焊接变形量控制在3毫米之内。
再如用于展台的“希腊橄榄灰”石材。这种天然石材原料的色差是比较大的。为了让展台能够表现出素净的感觉,施工人员常常要在一块大料上截取很小的一小块使用,出材率往往只能达到10%,因此成本上涨非常明显。
但即使为追求细节的完美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参与慈宁宫项目的每一个维业人也都无怨无悔。在他们看来,每个完美产品背后所花的功夫都不止人们所看到的那么简单,效果增一分,功夫就要花十分;但是为增加这一分效果,即使花费更多的功夫也是值得的,因为这就是维业人所追求的创新!创新就是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