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纲要”到底说了些啥
2011年,住建部印发了《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加快推广BIM、协同设计、移动通讯、无线射频、虚拟现实、4D项目管理等专项信息技术应用技术。
2016年,住建部编制了《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增强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讯、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建筑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成一体化行业监管和服务平台。
两个文件的核心内容都是BIM,新“纲要”内容有所扩展,新增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等内容,把当下前沿技术融入到纲要中。BIM这个东西政府层面不可谓不重视,民间不可谓不热,但是效果不佳,进步不大。不能心态浮躁,切勿急功近利,别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应静下心来研究干实事,炒作的边际效应是递减的。
“纲要”不具有约束性,有一定指导意义但难在落实。它是政府对建筑业信息化的一种态度和责任,成功了是政绩,失败了也算尽责了。政府不具备对相关技术的研究能力,所以,怎么能了解其内涵与外延及市场需求与应用前景?这些还是由市场来检验,无需由政府指导。
我们不必过度解读或视作政策性利好。2011年“纲要”推广BIM至今并未促进国内BIM技术进步和应用,应该反思。当初业内认为是BIM应用的超级利好,一哄而上,反而忽略技术的研发。
二、建筑业信息化现状
建筑业的信息化一直落后于制造业等其他行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建筑业的整体发展。建筑业,在人们的印象中属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脏累苦是行业的基本特征。从业者大都是农民工,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破产农民,他们拥有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具有流动性临时性特点,建筑企业体量大,却没有稳定的操作工人队伍。无恒产就无恒心,国家也从来没有把他们纳入产业规划,只是作为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对他们如何实施信息化?建筑业的信息化一般用于建企总部和分公司,项目上应用少之又少。换言之,建筑业的信息化一直缺乏应用基础。国家应该对农民工群体重新定位,尽快把他们转变为纯粹的产业工人,而不是候鸟一样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迁移。
其次,“纲要”也反复强调集成的重要性,然而,建筑行业是割裂的,设计与施工是分开的,BIM应用就受到制约。其次,国内业主指定分包和专业分包形式已成惯例,建筑行业几乎是个分散的行业结构,没有纵向与横向的集成。第三,由于建筑业门槛低,供过于求,又缺乏优胜劣汰机制,不利行业集中度。
根据我的设想,信息化应该是渗透到每个产业链每个企业每个工人每个终端每个角落,让他们都能建立彼此连接,组成互联互通互享的网络,世上没有孤立的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