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烟台市召开建设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动员会议,至2016年8月将全面提升烟台工程质量总体水平。《全市建设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实施方案》日前出台,方案在质量责任、市场秩序、监管机制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值得注意的是,烟台市在未来两年内,建筑质量有望实行终身责任制,并首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
落实建筑质量终身责任
“当前,我们的一些工地之所以存在这样那样的隐患和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责任落实不到位。”烟台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林涛坦言。部分建设单位对工程质量安全不关心,勘察设计单位内部质量控制把关不严,一些施工企业过多追求经营效益……面对这些乱象,下步我市将严格落实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施工图审查、质量检测和建材生产供应等各方质量终身责任制,不仅要强化企业责任,更要把工程质量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上,真正让负责的人负起责任。
今后所有新建项目开工前,参建单位都要与项目负责人签订授权书,项目负责人与监管机构签订质量终身责任承诺书。“项目竣工后,要在建筑物显著位置镶刻铭牌,载明参建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姓名,否则一律不予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林涛介绍,在工程项目设计使用年限内,各参建单位的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注册执业人员,要按照各自职责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
终身责任的落实,也为打击转包违法分包行为提供了保障。未来两年内,违法建设、违法发包、转包、违法分包、挂靠、人员不到岗、不履行质量管理责任等行为将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统一、省市联动的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全面建立,建筑市场秩序将进一步规范。
突出治理住宅工程质量
“仅去年一年,烟台就竣工900万平方米住宅工程,一些住宅渗漏、裂缝、长毛、顶板不平等问题大家也常常遇到。”林涛说。为解决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我市采取措施,确保今后所有住宅项目开工前,要向社会公开承诺防治目标。建设单位要下发常见问题专项治理任务书,将治理措施纳入委托设计任务书,设计文件要单设防治专篇。
商品混凝土和预拌砂浆市场监管及推广使用问题,也是保障住宅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据统计,目前烟台市共有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94家,市场基本饱和,极易产生恶性竞争,影响混凝土质量。“下步,要继续坚持商品混凝土供需合同备案制度,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建筑原材料质量。”林涛介绍。
在两年治理行动中,工程实体质量平稳向好,工程质量监督和监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施工图设计文件一次通过率提高15%,外墙外窗及地下室渗漏、室内墙面长毛、顶板表面不平顺等住宅质量常见问题治理覆盖率达到98%,住户质量回访满意度达到95%,建设工程一次竣工验收合格率保持100%。此外,建筑质量、工地扬尘等问题,有望通过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解决,力争建筑产业化住宅新开工面积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
实现劳务人员实名管理
“烟台市诚信体系建设起步早、动作快,走在了全省前列,今年1月份成功实现试运行,今后将加快信息录入和评估论证,力争年底前建成覆盖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理、造价咨询等9类市场主体的企业、人员和项目三大数据库,2015年上半年正式运行。”林涛介绍。加快完善建筑市场各方责任主体信用标准和管理办法,动态记录各方主体信用信息,加强全市信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在两年内实现“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素质和技能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工程质量好坏。推行劳务人员实名制管理,严把劳务企业资质准入关,加强劳务企业资质日常动态监管,对达不到资质标准的劳务企业责令限期整改,经整改仍达不到资质标准要求的,按规定严肃处理。
今年年底前,对烟台市所有在建工地劳务人员的基本身份信息、培训和技能状况、从业经历等信息逐一登记造册,加快推进劳务人员信息化管理,加快推进劳务人员信息化管理。全市劳务企业要将持证上岗人员信息及时录入建筑市场诚信监管平台,逐步建立信息完整、准确的劳务人员信息数据库,确定统一的劳务人员身份识别方式,努力实现不同地区人员信息的互联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