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创于教会的那些中国百年医院
来源:搜狐 时间:2015-11-05 16:50:39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建于1922年,这是一所慈善性的综合性医院。这是一座二层砖木结构建筑,古典主义外廊式风格,带半地下室,通过小拱窗与外界相连。入口居中,门楣上方饰三角形山花,两侧开拱券。
底层窗间饰方形壁柱,二层窗间饰圆形壁柱,柱头为仿爱奥尼克式。檐口正中饰曲线式山花,上方立阶梯式山墙。建筑两侧建有堡垒式的塔楼,楼顶做铁皮盔顶。
红楼旧址现为上海华山医院五号楼。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本世纪初,法国天主教江南教区为了扩大影响,决定在上海建造一座医院。教会强圈了位于法租界金神父路(今瑞金二路)160多亩的土地,并于1904年开始筹建。首先建造了四幢两层楼房子,一所供修女、一所供职工、二所供病人之用。教会委托仁爱会修女管理该院,这些修女多来自法国,均有护理经验。
1907年10月13日医院举行落成典礼,为了迎合中国人,医院取“广为慈善”之意定名为广慈医院,对外的正式名称是圣玛利亚医院。最初时门诊病人主要由修女施诊给药,只设有内外科,两名医生。1908年,医院动工修建一座病房楼,高二层,取名“圣味增爵”楼, 作为贫苦男子的病房。1910年另设小病房一所,专收法租界看守所“病犯”。1914年,震旦大学开办医科,以广慈医院为实习医院。
一战之后,法国方面继续加大对医院的投资,1921年增设X光室。1922年增建两幢二层楼,一为“圣心”楼,作为贫苦女子病房,一为产科。1925年由法租界公董局资助新建“巴斯德”楼,作为化验室。1930年在医院东北角上建一“罪犯”病房,在东南角上建一隔离病房。
到三十年代,该院已经成为法租界内著名的综合性医院。医院拥有内科、外科、产科、电疗科、眼科及皮肤科,500张病床。医师队伍的层次也有很大提高,有9个法国医学博士,3个华籍医师,都系震旦大学医学博士。病房分头、二等男、女病房,法国海陆军专备病房、安南巡捕专备病房、传教士专备病房、华人三等病房、贫苦男、女病房(四等),以及“罪犯”病房,具有明显的等级差别。
1933年,法租界当局拆除“圣味增爵”楼,新建两幢五层楼病房大楼。增加了300张病床,并增设开刀间,临床教室和护士学校。工程分成两期,首期于1934年竣工,第二期工程于抗战开始后竣工。接着又兴建牙科病房、门诊及住院医师宿舍(今为四号房子)。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接管了医院,作为日军医院。抗战胜利后,医院向上海市政府进行注册,1948年又重建了门诊部,从规模上已经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一所医院。1951年,医院被人民政府接管,翌年更名为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1972年更名为瑞金医院至今。
上一篇:走进齐鲁医院百年老建筑:大气磅礴、中西合璧、美轮美奂
下一篇:北大国际医院信息化堪称:前无先例 后难有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