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闭还是转型?中小民营医院生死岔路口
来源:医学界智库 时间:2016-11-08 15:37:14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现阶段,的确比较艰难。”上海博爱医院院长孙太明告诉记者。10月26日,他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题为“中小民营医院将纷纷倒闭”的文章。
文中提到,现阶段,甚至在未来一段时间,会迎来“中小型民营医院的倒闭潮”,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管理分会会长黄卫东也认同文中观点。“这其实是好事,会倒逼民营医院进行自我革命”,黄还谈到:“可以这么说,今年是民营医院战略选择元年。”
淘汰
“民营医院肯定会被淘汰一批,”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教授、博德嘉联医生集团CEO谢汝石告诉记者。
但被淘汰的绝不仅仅是所谓的“中小型民营医院”,公立医院也或将出现在被淘汰阵列中,谢认为。
原因是,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导向给了一些医院生存空间,而这些空间在未来可能是会被压缩的。
“中国一线城市里面平均每千人病床数实际上是接近美国的,而我们的平均住院日是10天,”谢汝石给了记者一个数字:“美国则是2.9天——如果我们的平均住院日下降50%,也就是5天的话。”
“那是否意味着我们现在的床位数要上升一倍?——当然不是的。”
这背后有很多原因,比如我们的医保政策,不住院可能就会面对无法报销的问题。
“未来会出现一个政策纠错的阶段,比如门诊一样可以报销,”谢谈到:“医疗浪费会越来越被杜绝,效率会越来越提高。”
在这个纠错过程中,原来仰赖政策空间生存的民营医院可能就会出现批量倒闭的现象。
同时,一些以往在民营医院中涉及到的“投机现象”也会消失。
“比如牌照问题,以前办医院牌照很难,去办民营医院牌照可能会有‘灰色价值’”,谢汝石谈到:“但是现在政策已经没有限制了,这个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同理还有对民营医院的资本炒作,从房地产角度对医院的炒作等。
随着行业逐步规范,政策逐步放开,这些现象都会减少,就一定会“过滤一些人”,
“留下来的,会是更愿意在医院的教育、价值观和文化上建设上投注精力的经营者。”
转型
“我认为对于一些民营医院来说,用转型这个词可能并不准确。”
河北燕达医院院长李海玲告诉记者。
“我们的确可以看到,以往一些民营医院在经营上可能存在一些不规范的问题。但这涉及的不仅仅是医疗机构的问题,还有多方的参与,比如对民营医院的监管问题,政策的放开度等。”
所以,目前现状可能更接近于全行业的逐步迈向规范的过程:一些原本就期望以规范化运营操作的医院,并不存在转型的问题,而是持续深化的动态过程。
但在这个“纠错”的过程中,会不会出现部分医院直接退出的现象?
“这是一定的,不单单是医院,包括所有的企业,都一定存在进入和淘汰的现象,”李海玲告诉记者:“但我并不认为,这个范围里只有中小型医院。”
因为体量并不是衡量医院的标准,李认为,事实上医院体量不同或许更能实现互补。
“全国13亿人,打个比方一半人需要就医,他们全去了三甲医院吗?这是不可能的”,李谈到:“也就是说,中小型医院在整个结构中是需要的。”
但是对于这些中小型医院来说,找准自己定位,在这场“竞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你如果一定要与大型综合医院比‘高精尖’,我觉得对于他们来说是没有优势的”,李谈到:“但是你可以去做基层,做社区医院——比如慢病管理,比如康复。”
“也就是说你去做有特色的专科,同时覆盖基本医疗,”李海玲认为:“这就是一个可行的操作方式。”
定位
康复就是深圳龙城医院选择的专科方向。
“所谓的民营医院陷入倒闭潮,指的是那些没有特色的、没有口碑的、管理不到位的医院。”龙城医院院长王玉林告诉记者。
“比如我们是一家在深圳的三级康复医院,我们就与包括深圳市人民医院,北大深圳医院等签了转诊协议,”王告诉记者:“我们的重症患者转过去,他们的康复病人转过来。”
他认为,民营医院要真正谈到发展,一定要与公立医院做到“差异化”——这样,也能与他们完成合作以期未来的共同发展。
以健康管理为特色的民营医院,上海寓医馆院长宋维也同样认为,对于民营医院,最关键的就是“要把自己定位好,”一定要想清楚自己要“服务怎样的人群。”
“事实上我不太同意中小型医院一定会倒闭的说法,”宋告诉记者:“规模大小都各有优势——关键就是要把自己定位好。”
对于大多数民营医院来说,其实追求规模没有意义。宋认为:“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小型医院作为全科医疗进行服务,或许是更有竞争力的。”
小型医院要做好两件事,宋维告诉记者:首先这些小型医院要去方便患者,“看好小毛病,大的毛病转给三甲医院。”
其次,小型医院要去想,怎样让患者信任,同时进一步做好科学就医宣传。
做好这两件事,“就算是小型医院,我认为他们也能够活得很好,”宋维最后谈到。
上一篇:福建医改探路三医合一:拧成一股绳 斩断利益链
下一篇:长兴第二医院正式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