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医院频繁扩张或加剧“两极分化”
来源:医客 时间:2016-09-28 16:26:27 [报告错误] [收藏] [打印]
现象:三甲医院扩张一路高歌
近日,投资48.5亿元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新增床位3000床。郑大一附院床位总数突破了一万张,再次卫冕“全球最大医院”的宝座。三甲医院的迅速扩张也再次引发了医疗界人士的讨论。
事实上,近期进行扩张的并非只有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这一家,新建或正筹建的还有深圳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上海二军大长征医院浦东新院、宁波第二医院在慈溪杭州湾开设分院等等。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800张床位以上的大型公立医院数量从2010年的707家迅速增长至2012年的1032家;民营医院普遍规模较小,2012年800张床位以上的仅27家。
政策:卫计委明令禁止过快扩张
早前,国家卫计委就曾下发紧急通知,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过快扩张。通知要求,各地暂停审批公立医院新增床位,同时对辖区内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项目进行一次全面排查,对严重超出规定床位数标准、未经批准开展项目建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和提高建设标准的公立医院,要进行通报批评,暂停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等级评审和财政资金安排,同时要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
实际上,控制公立医院规模,并不是什么新要求,多年来一直都在讲。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明确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又连发两份文件,明确要求控制公立医院规模。
到了2014年,规定更加严格具体,国卫体改发《关于印发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指出,“严格控制县级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严禁举债建设和举债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对超规模、超标准和举债建设的地方和机构,严肃追究政府和医疗机构负责人的相关责任”。然而,为什么三甲医院扩张的势头仍然难以控制呢?
思考:卫计委要求为何被无视?
医院创收的利益驱动
长期以来,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公立医院都是靠自我创收谋生。目前,医院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三条:一是劳务技术收费,二是检查化验收费,三是药品和耗材加成。所以,医院病人越多,设备越先进,创收就越多。在利益的驱动下,医院很难抑制住扩张的冲动。
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均
我们的医疗资源80%在城市,其中又有80%在三甲医院。不论是乡村卫生室还是城市的社区医疗中心,他们的软实力与已有的硬件设施是不协调、不相称的。老百姓不放心到基层医疗机构看病,认为基层医疗机构满足不了他们不断增长的服务需求,所以仍然舍近求远,往大城市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三甲医院的扩张冲动。
被歪曲的院长政绩观
院长是由卫生行政部门任命的,在任期内有考核,考核中会考虑医院的一些硬性指标,比如床位数、技术的先进程度等。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医院院长必然会有扩张医院促发展的冲动,制造“政绩”,以利于自己的发展。
担忧:三甲越做越大,后患不容小觑
“强基层”前功尽弃
三甲医院扩张,人手从哪来?无非这几个途径:医学毕业生、本院人员调派、招收社会医务人员。由于各种因素,国内医学生从医的比率非常低,有媒体就报道过,一年60多万的医学生,只有10万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所以医学生只能占一定比例,本院人手也只能选派一小部分作为核心,其他大部分人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到社会上招录,于是,基层的业务主力纷纷被虹吸到三甲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人才都留不住,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发展!
上一篇:国家卫计委:医院绩效分配要重点向产科医师倾斜
下一篇:北京5家市属医院设备闲置达6.61亿元